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  服装文章  >   服装新闻  >   绿军装的流行年代
绿军装的流行年代
1970-01-01 08:00:00
( 1748 ) (1)
 

绿军装的年代

 

 

绿军装的年代

上世纪60年代军装盛行。中国真正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。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主义,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,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,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“奇装异服”,统统被批判。

上世纪60年代初期,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,由于3年自然灾害,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,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。人们买服装、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,为了尽可能地节约,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,灰、黑、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,千篇一律、季节不分、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。当时很流行的一段话是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”

1961年,毛泽东的《为女民兵题照》——“飒爽英姿五尺枪,曙光初照演兵场。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”。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,这首诗不胫而走,很快被谱上曲子,并深入到年轻女孩心中。她们纷纷穿起军装式样的衣衫,引为骄傲,“不爱红装”成了青年女性革命化的标志之一。

从那时起,戴上军帽,穿上军装,腰扎皮带,足蹬解放鞋,代表着当时服装美的最高时尚。而当时的红卫兵们以洗得发白的绿军装为时尚。身着军装,头戴军帽,臂戴红袖章,腰扎皮带,肩挎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军用书包,胸配毛主席像章,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扮。

“文革”时期,军装更成为最时髦、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,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。谁都想搞到一套,没有全套,半身也行;没有新的,旧的也不错。男生穿,女学生们也把长辫子剪成短发,梳成两个“小刷子”,戴上军帽,穿上军装,腰扎皮带,足蹬解放鞋,浑身散发着“革命”气质。还有的小青年结婚,把绿军装当作结婚礼服,可见人们对绿军装的痴迷程度。

上世纪60年代人崇拜的偶像是雷锋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理所当然地影响着当年的时尚。雷锋帽也就成了这一时代的时尚。最能代表雷锋形象的是一顶雷锋帽,所以人手一顶雷锋帽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。

黄色挎包和雷锋帽一样是人手拥有的流行单品,同样也成为了现在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怀旧道具,甚至是一种时尚的标签。而那个时代的黄挎包却无一例外地装载着同样的青春、激情和梦想,它们是那么的相似,以至于从每个人口中说出的豪言壮语都那么雷同。但是,那些背着黄挎包活跃在广阔天地的知青稚嫩却充满活力的身影。

随着电影的热播,音乐也不断成熟起来。早期的曲子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的创作为主,比如以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的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,以民间素材变化为主的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,圆舞曲的《我爱祖国的春天》,音乐舞蹈叙述史诗的《东方红》、《长征》、《江姐》等。

大寨“铁姑娘”们的短发盛行

这个时代的经典,当然要数大寨“铁姑娘”们的短发了。发型从以前千篇一律演变成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,这时候最盛行的是工人头,在那个大声歌唱“劳动最美丽”的年代,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劳动而创造的,于是姑娘们将两个大麻花辫剪成齐耳短发。当然,在这个同时,很多的爱美女士在此基础上,做了少许改变。比如头发微微卷曲等。

足蹬解放鞋的时尚感在当时是不言而喻的。虽然解放鞋的透气性不好,但拥有一双解放鞋同样是青年人的梦想。所以从头到脚的绿色遍布了当时的大街小道。每人都是一道绿色风景。

那时候的电影最让人记得的是祝希娟演的《红色娘子军》,人们总是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导致这部电影受到人们的偏爱,祝希娟也因此而一炮打红。至今人们还记得《红色娘子军》里的郑虹戴着中国红军的军帽、穿着绿色军装丝毫不输给男子的巾帼英雄形象